1)呕吐哕_余毒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(干呕漏气走哺呕苦中酸吐酸呕水吐沫吐蛔)

  经云。诸逆冲上。皆属于火。诸呕吐酸。皆属于热。(胃热则呕。)寒气客于肠胃。厥逆上出。故痛而呕也。人之哕者。谷入于胃。胃气上注于肺。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。俱还入于胃。新故相乱。真邪相攻。气并相逆。复出于胃。故为哕。病深者其声哕。

  金匮云。病患欲吐者。不可下之。

  欲吐者。阴邪在上也。若下之。不惟逆其阳气。反伤无故之阴。变害莫测。岂独反胃而已。

  呕而胸满者。吴茱萸汤主之。

  伤寒论用是方。治食谷欲呕之阳明证。以中焦有寒也。茱萸能治内寒。降逆气。人参补中益阳。大枣缓脾。生姜发胃气。且散逆止呕。逆气降。胃之阳行。则胸满消矣。此脾藏阴盛逆胃。与夫肝肾下焦之寒上逆于中焦而致者。即用以治之。故干呕吐涎沫头痛。亦不出是方也。

  呕而肠鸣。心下痞者。半夏泻心汤主之。

  是证由阴阳不分。塞而不通。留结心下为痞。于是胃中空虚。客气上逆为呕。下走为肠鸣。

  故用是汤分解阴阳。水升火降。则留者散。虚者实也。

  呕吐而病在膈上。后思水者解。急与之。思水者。猪苓散主之。

  呕而思水者。水饮逆于胸中也。故用猪苓之味淡。从膈上渗其所积之饮。更以白术利水生津。

  使水精四布。而呕自除矣。

  呕而发热者。小柴胡汤主之。

  呕而发热。邪在半表半里。逆攻而上也。虽非伤寒之邪。而病势则一。故即以小柴胡汤和之。

  食已即吐者。大黄甘草汤主之。

  胃素有热。食复入之。两热相冲。不得停留。用大黄下热。甘草和胃。按仲景既云。欲吐者不可下。又用大黄甘草汤。治食已即吐。何也。曰。欲吐者。病在上。因而越之可也。逆之使下。则必愦乱而益甚。既吐矣。吐而不已。有升无降。当逆折之。使其下行。故用大黄。丹溪云。凡病吐者。切不可下。近于困矣。

  吐后渴欲得水。而贪饮者。文蛤汤主之。汗出即愈。兼主微风脉紧头痛。

  是方即大青龙汤。无桂枝有文蛤。大青龙主发散风寒两感。今是证初不言外邪。而用取汗。

  何哉。盖因阳明经中有实热。所以贪饮。故用麻黄、杏仁开发腠理。甘草、姜、枣调和营卫。石膏解利郁热。文蛤直入少阴。散水止渴。为太阳少阴二经散邪涤饮之圣药。故又主微风脉紧头痛之疾。

  干呕哕。若手足厥者。橘皮汤主之。

  干呕而哕。手足厥逆。乃胃中阳气。为痰饮阻塞。不得流布四末。故用橘皮、生姜之辛以开痰利气也。

  哕逆者。橘皮竹茹汤主之。

  中焦气虚。则下焦之风木得以上乘。谷气因之不宣。变为哕逆。用橘皮升降中气。人参、甘草补益中焦。生姜、大枣宣散逆气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qx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