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腹满_余毒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经云。太阴所至为中满,诸湿肿满。皆属于脾。诸胀腹大。皆属于热。清气在下。则生飧泄。

  浊气在上。则生胀。金匮云。趺阳脉微弦。法当腹满。不满者必便难。两疼痛。此虚寒从下上也。当以温药服之。

  趺阳以候内因。寸口以候外因。趺阳脾胃之脉而见微弦。为厥阴肝木所侵。侮其阴气。横聚于腹。法当胀满有加。设不满。阴邪必转攻而上。决无轻散之理。盖阴邪即聚。不温必不散。阴邪不散。阴窍必不通。故知其便必难。势必逆攻两而痛。较腹满更进一步也。虚寒之气从下而上。由腹而。才见一斑。亟以温药服之。使阴邪从阴窍走散而不至上攻则善矣。

  病者腹满。按之不痛为虚。痛者为实。可下之。舌黄未下者。下之黄自去。

  腹满时减复如故。此为寒。当与温药。腹满不减。减不足言。当须下之。宜大承气汤。

  腹满不减。减不足言。当须下之。宜大承气汤一条。已见伤寒阳明府实证。此腹满时减复如故。为虚寒。当温之。盖腹满虽因中气虚寒。然下焦之真阳未灭。有时而升。则有时而减。然终属虚寒。故复如故。而当与温药也。

  按之心下满者。此为实也。当下之。宜大柴胡汤。

  邪从胸胁而入于阳位。合用大柴胡两解之。与脐腹硬痛承气证不同。

  病者痿黄。躁而不渴。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。

  寸口脉弦者。即胁下拘急而痛。其人啬啬恶寒也。

  此论外因之腹满。故脉辨于寸口也。寸口脉弦而胁下拘痛者。其人表气微虚。不能外御其邪。

  俾风邪即与水气相合。而为胁下拘痛。表中阳虚故啬啬恶寒也。

  夫瘦人绕脐痛。必因风冷。谷气不行。而反下之。其气必冲。不冲者。心下则痞。

  瘦人本无痰湿痹着。而绕脐痛者。为肌肉疏薄。风冷得以直入。干于脾土之阴分。土气伤则不能转运。是以谷气不行。若反下之。徒虚其肠胃。邪气愈逆。因而上冲。经曰。气上冲胸。邪在大肠故也。不冲者。邪在于胃。客气上逆。则心下痞也。

  病腹满。发热十日。脉浮而数。饮食如故。浓朴七物汤主之。

  腹满者。邪气入于里也。发热者。阳气达于外也。虽病经十日而脉浮数。邪犹未全入里。况能食以证胃气之有权。故用小承气合桂枝去芍药汤。两解表里之法。较之桂枝加大黄汤。多枳、朴而少芍药。以枳、朴专泄壅滞之气。故用之。芍药专收耗散之阴。此腹但满而不痛。与阴血无预。故去之。

  腹中寒气。雷鸣切痛。胸胁逆满呕吐。附子粳米汤主之。

  腹中寒气奔迫。上攻胸胁。以及于胃。而增呕逆。顷之胃气空虚。邪无所砥。辄入阳位则殆矣。是以除患之机。所重全在胃气。乘其邪初犯胃。尚自能食。而用附子、粳米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qx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