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449章 一曲《广陵散》_回到三国做刘禅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提到《广陵散》,很多人不会陌生:公元263年,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为司马昭所害,刑前仍从容不迫,索琴弹奏此曲,并慨然长叹:“《广陵散》于今绝矣!”

  不仅仅是刘闪,一千多年后的人,他们所听到的《广陵散》,其实是源于明代的《神奇秘谱》,由管平湖大师依据《神奇秘谱》打谱而成的版本,并非是嵇康经常弹奏的原版。

  在这个时代,琴曲的传承非常讲究“谱系”,传授方法也是口传心授;一些老琴师在授琴曲时,开指前必会言明,本曲采用哪家谱本,传承如何如何,然后再逐个指法的教授,待学琴的人熟练后才是师徒对弹。

  嵇康所弹的《广陵散》应该是原版,由于这个时代琴谱的记录方式是“文字谱”,或许是没有完整的记录方法,也或许没有口传心授的弟子,所以嵇康死后,原版的《广陵散》就此失传。

  自汉代起,古筝、箜篌等多弦乐器开始流行,“文字谱”已经无法记录这些乐器的琴谱。因此,像卫薇那样的乐姬,她们学习和记录筝谱时,自创了最为原始的“简字谱”;直到几百年后的唐代,更加成熟的“简字谱”才广泛用于各式琴谱的记录。

  或许是葛玄的神通广大,他应该通过某种途径,知道刘闪发明了先进的“简谱”的记录方式,这才将他手上《广陵散》的文字谱送来。

  然而,文字谱只能记录每根琴弦的弹奏方式和顺序,无法记录“节奏”;若没有师傅的口传心授,仅仅拥有文字谱,每个人的弹奏必然千差万别。

  卫薇和王伊若分别弹奏后,刘闪立刻就听出了这是《广陵散》,他根据自己模糊的记忆,再根据自己对此曲的了解,将文字谱其“翻译”成了带有节奏的简谱,更适合这首曲子的传承。

  “向将军,传令下去:不论嵇康在哪里,尽快找到他!”

  “陛下,那日葛道人派道童前来时,末将已经命人前往濉溪县打听,想必很快就能传回消息。”

  城外,孙权满头大汗,进入营帐后仍旧心绪不宁,定了定神后说道:“太史享、徐楷,酉时正点,领兵三千攻打石城!”

  “诺!”

  二将离去后,孙权又说道:“石城是建业的门户,必须尽快夺回!今,我军粮草不济,朕当亲自前往春谷督运粮草。凌烈、凌封,你二将务必协助太史享,尽快攻克石城,不得有误!”

  “诺!”

  “父皇,我军粮草充足,为何……”

  “此地,不宜久留!”孙权心有余悸地说道:“阿斗亡我之心越来越重!一个嫔妃竟有此等杀气,我得早做打算!酉时时分,我军攻打石城时,我父子可趁机退离石城,否则,不日将被阿斗所擒!”

  “父皇,我退往何处?回建业么?”孙和谨慎地说道:“此次西征,父皇曾在朝上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qx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