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百五十六章 太后相召(修)_汉武挥鞭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汉武挥鞭第一百五十六章太后相召(修)

  长乐宫的侧殿内,窦太后面带悲戚之色,默默的听取着内侍的奏报。梁国国相韩安国已被梁王刘武关入大牢,个中意味不言而喻。

  窦太后长久以来试图避免两个儿子间出现兄弟相残的悲剧,甚至不惜多次为小儿子梁王刘武谋取储君之位,不料反而更激起了汉帝刘启对梁王的忌惮和猜疑,终于借着募民戍边的由头,逼着梁王走上了和朝廷对抗的道路。

  对于征募四个诸侯郡国百姓戍边的诏令,窦太后无疑是极为反对的。已被封王的汉室宗亲,除了庆幸自己尚未被皇帝陛下惦记上外,心中也是惊疑不定,唯恐这是皇帝新一轮削藩的起始。

  倒是其余内郡的世家豪强纷纷抱着看热闹的心态,甚至隐隐表现出支持刘启的态势,毕竟他们也不想朝廷从自己家族所在的郡县征募百姓,如今皇帝要从四大诸侯国征募,实在是妙不可言。

  在此等情形下,大汉朝堂不由显得有些怪异。原本泾渭分明各大势力,只因这个诏令,竟相互交织在一次。保皇派内有不少人对皇帝此诏提出了质疑,但却又有不少外戚站出来表示赞同皇帝的旨意。

  汉初是一个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、思想文化相对自由的时期。政治上,刘汉皇朝日加巩固,但诸侯王的势力也在扩张,分裂因素不断增加;思想文化上,诸子之学复起,士人的活动有一定的自由度,虽然不比春秋战国时期任意驰骋,“合则留,不合则去”,但也可以讲议集论,著书立说。朝堂重臣自然敢直抒胸臆,即便惹恼了皇帝,顶多不过就是被勒令回家停职反省罢了。

  因此,无论是刘启还是窦太后,都无法抑制朝堂上对己方不利的言论,只能任由群臣争执不断。

  对如此局面,成竹在胸的汉帝刘启自然以拖待变,只要没人敢出言抗旨不尊,他自岿然不动,每日早朝皆是面无表情的看着大殿上的群臣争论得面红耳赤,心中别有一番趣味。

  窦太后却是心急如焚,眼见随着时间的推移,梁王的种种所作所为已隐隐表露出试图抗旨的态势,怎不叫她忧心不已?

  她能从区区宫女,最终攀上皇后的宝座,并将自己的大儿子扶上帝位,自然深谙权谋之道。知子莫若母,对于大儿子刘启虽外表宽厚,但内心狡诈阴戾,刚愎自用的本质,她也看得很清楚,断断不是率直随性的小儿子梁王刘武可以匹敌的。

  “去把太子请到仁孝殿,就说哀家想念得紧。”

  窦太后听完从梁国打探来的密报,不由长叹一声,对内侍吩咐道。

  刘彻刚刚下了早朝,回到宫中。当他得知太后召见,心头不由咯噔一下。他昨日傍晚刚刚前去探望太后,只隔了十来个时辰,就“想念得紧”?实在有些诡异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qx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